左侧Logo右侧图片
Skip to main content

聚合氯化铝(PAC)常用添加剂及其作用

在聚合氯化铝(PAC)的生产和应用中,添加剂的选用对其混凝性能、稳定性及适用场景具有关键作用。以下是水处理领域中常见的添加剂类型及功能解析:


一、稳定性增强剂

  • **硅酸盐(如硅酸钠)**作用:通过形成Al-Si复合物提升PAC胶体稳定性,抑制储存过程中的水解沉淀,延长保质期(可提高至12个月以上)。典型添加量:0.5-2% (w/w)

  • **磷酸盐(如三聚磷酸钠)**作用:通过配位作用延缓Al³⁺水解,增强低温水体的絮凝效果(浊度去除率提升10-15%)。应用场景:北方冬季水厂处理


二、功能性改良剂

  • **聚丙烯酰胺(PAM)**协同机制

    • 阴离子型PAM(分子量800-1500万)与PAC形成"电中和-架桥"双重作用
    • 可使污泥沉降速度提高50-70%工业案例:某印染废水处理中,PAC(20mg/L)+PAM(1mg/L)组合使COD去除率达92%
  • 高铁酸盐复合优势

    • Fe(VI)的强氧化性(1.9-2.2V氧化电位)与PAC混凝协同除砷
    • 对As(III)去除率可从60%提升至95%以上技术标准:符合《GB 5749-2022》饮用水砷含量限值要求

三、特种水质调节剂

  • 腐植酸螯合剂作用机理

    • 通过π-π作用抑制腐植酸与PAC的竞争吸附
    • 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(THMs)生成量降低30-40%添加方式:预处理阶段投加0.1-0.3mmol/L
  • **稀土元素(如铈盐)**创新应用

    • Ce³⁺掺杂使PAC等电点向酸性区偏移0.5-1pH单位
    • 特别适用于pH=4-6的酸性矿山废水处理

四、工艺优化剂

  • 盐酸/硫酸调控参数

    • 调节碱化度(B=OH/Al)至1.5-2.0最优区间
    • 控制盐基度误差在±3%以内生产标准:符合《GB/T 22627-2014》中液体PAC的技术要求
  • 碳酸钙微晶成核作用

    • 作为晶核促进Al13形态生成(占比提升至70-80%)
    • 使絮体密度增加15-20%,改善沉降性能

五、环境友好型添加剂

  • 木质素磺酸盐绿色特性

    • 生物降解率>90%(28天)
    • 与PAC复配可实现污泥减量20-30%认证情况:通过欧盟ECOLABEL生态认证
  • 纳米TiO2光催化协同

    • 在紫外光照下实现"混凝-降解"双重功能
    • 对微囊藻毒素-LR去除率>99.9%

应用选型建议

  1. 饮用水处理:优先选用硅酸盐/磷酸盐稳定体系,符合《GB 15892-2020》食品级标准
  2. 含油废水:推荐PAC-阳离子淀粉复合体系(除油率提升40-60%)
  3. 高藻水源:建议采用PAC-改性粘土(4-6μm粒径)组合工艺

最新研究趋势:基于机器学习算法(如随机森林模型)的智能复配系统,可根据实时水质参数(浊度、pH、TOC等)动态优化添加剂组合,实现投药量降低15-20%的同时保证处理效果。

以上添加剂体系需通过烧杯试验(Jar Test)确定最佳配比,建议采用六联程控搅拌装置进行参数优化(快搅200rpm/1min,慢搅40rpm/15mi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