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泥膨胀是否会导致出水COD异常?
一、先说结论
会! 污泥膨胀不仅会导致二沉池跑泥,还会引发出水COD升高,特别是当活性污泥沉降性恶化到肉眼可见絮体上浮时,COD超标几乎是必然的。
二、作用机制拆解
1. 直接传导路径
-
污泥流失 → 有机质逃逸膨胀污泥沉降速度慢,大量活性污泥(含未降解有机物)从二沉池溢出,这些悬浮物本身就是COD贡献源。
-
丝状菌"带飞"效应重点来了:丝状菌主导的膨胀污泥,其菌胶团松散,像渔网一样裹挟着未分解的有机物(比如油脂、胶体)直接进入出水。
2. 次生危害叠加
现象 | COD影响机制 |
---|---|
DO浓度波动 | 膨胀导致曝气池溶解氧分布不均,好氧菌活性下降 |
污泥老化加速 | 老化解体释放胞内聚合物到水体 |
硝化反应抑制 | 氨氮转化受阻,间接影响碳代谢效率 |
三、现场诊断三板斧
-
看SV30(30分钟沉降比)正常范围15-30%,膨胀时可达80%以上,注意看沉降界面是否模糊带絮状上浮物。
-
镜检丝状菌用100倍物镜观察,丝状菌丰度分级超过Ⅲ级(每毫升>10^4个)即可判定膨胀。
-
测SS-COD关联性取出水做悬浮物(SS)与COD的比值,当SS每升高10mg/L导致COD增加>6mg/L时,说明污泥流失是主因。
四、应急处理方案
阶段处置策略
-
快速止损(0-24小时)
- 投加PAC(聚合氯化铝)100-200mg/L强化絮凝
- 二沉池表面撒漂粉精(有效氯30-50mg/L)抑菌
-
系统调整(24-72小时)
- 曝气量调至DO 2.5-3.5mg/L(压制丝状菌)
- 投加尿素/磷酸二氢钾维持营养比C:N:P=100:5:1
-
长效调控(72小时后)
- 设置选择器(缺氧/好氧交替区)
- 保持F/M在0.15-0.3kgCOD/kgMLSS·d
五、防反弹要点
特别注意:处理膨胀后2周内要严控进水负荷波动,每小时检测:
- 进水流量的±10%变化
- 温度骤降>3℃/24h
- pH突跳超过6.5-8.5范围
用这种"先止血、再调理、后巩固"的三段式处理法,通常能在5-7天内将COD恢复至达标水平。关键是要抓住污泥性状-出水指标-运行参数这三者的联动关系,别只盯着COD数据本身折腾!
三和环保提醒您: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具体问题需针对性检测分析。